BERT模型fine-tuning过程代码实战,以run_classifier.py为例。
BERT官方Github地址:https://github.com/google-research/bert ,其中对BERT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,更详细的可以查阅原文献:https://arxiv.org/abs/1810.04805 。
BERT本质上是一个两段式的NLP模型。第一个阶段叫做:Pre-training,跟WordEmbedding类似,利用现有无标记的语料训练一个语言模型。第二个阶段叫做:Fine-tuning,利用预训练好的语言模型,完成具体的NLP下游任务。
Google已经投入了大规模的语料和昂贵的机器帮我们完成了Pre-training过程,这里介绍一下不那么expensive的fine-tuning过程。
回到Github中的代码,只有run_classifier.py和run_squad.py是用来做fine-tuning 的,其他的可以暂时先不管。这里使用run_classifier.py进行句子分类任务。
代码解析
从主函数开始,可以发现它指定了必须的参数:
1 | if __name__ == "__main__": |
从这些参数出发,可以对run_classifier.py进行探索:
data_dir
指的是我们的输入数据的文件夹路径。查看代码,不难发现,作者给出了输入数据的格式:
1 | class InputExample(object): |
可以发现它要求的输入分别是guid, text_a, text_b, label,其中text_b和label为可选参数。例如我们要做的是单个句子的分类任务,那么就不需要输入text_b;另外,在test样本中,我们便不需要输入lable。
task_name
这里的task_name,一开始可能不好理解它是用来做什么的。仔细查看代码可以发现:
1 | processors = { |
1 | task_name = FLAGS.task_name.lower() |
task_name是用来选择processor的。
继续查看processor,这里以“mrpc”为例:
1 | class MrpcProcessor(DataProcessor): |
可以发现这个processor就是用来对data_dir中输入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的。
同时也能发现,在data_dir中我们需要将数据处理成.tsv格式,训练集、开发集和测试集分别是train.tsv, dev.tsv, test.tsv,这里我们暂时只使用train.tsv和dev.tsv。另外,label在get_labels()设定,如果是二分类,则将label设定为[“0”,”1”],同时_create_examples()中,给定了如何获取guid以及如何给text_a, text_b和label赋值。
到这里,似乎已经明白了什么。对于这个fine-tuning过程,我们要做的只是:
准备好一个12G显存左右的GPU,没有也不用担心,可以使用谷歌免费的GPU
准备好train.tsv, dev.tsv以及test.tsv
- 新建一个跟自己task_name对应的processor,用于将train.tsv、dev.tsv以及test.tsv中的数据提取出来赋给text_a, text_b, label
- 下载好Pre-training模型,设定好相关参数,run就完事了
“vocab_file”, “bert_config_file”以及”output_dir”很好理解,分别是BERT预训练模型的路径和fine-tuning过程输出的路径
fine-tuning实践
准备好train.tsv, dev.tsv以及test.tsv
tsv,看上去怪怪的。其实好像跟csv没有多大区别,反正把后缀改一改就完事。这里我要做的是一个4分类,示例在下面:
train.tsv: (标签+’\t’+句子)
dev.tsv:(标签+’\t’+句子)
test.tsv:(句子)
新建processor
这里我将自己的句子分类任务命名为”bert_move”:
1 | processors = { |
然后仿照MrpcProcessor创建自己的MoveProcessor:
1 | class MoveProcessor(DataProcessor): |
其中,主要修改的是:
- get_labels()中设置4分类的标签[‘1’, ‘2’,’3’,’4’]
- _create_examples()中提取文本赋给text_a和label,并做一个判断,当文件名是test.tsv时,只赋给text_a,label直接给0
- guid则为自动生成
设定参数,运行fine-tuning
相关的参数可以直接在run_classifier.py中一开始的flags里面直接做修改,然后运行就行。但是又研究了一下Github里面设置参数的方式:
1 | python run_classifier.py \ |
对其中的一些参数做一些解释:
- do_train, do_eval和do_test至少要有一个是True,一般做fine-tuning训练时,将do_train和do_eval设置为True,do_test设置为False(默认),当模型都训练好了,就可以只将do_test设置为True,将会自动调用保存在output_dir中已经训练好的模型,进行测试。
- max_seq_length、train_batch_size可以根据自己的设备情况适当调整,目前默认的参数在GTX 1080Ti 以及谷歌Colab提供的免费GPU Tesla K80中经过测试,完美运行。
- 关于预训练模型,官方给出了两种模型,Large和Base,具体可以看Github介绍以及论文,目前上面的两种设备经过多次测试,只能支持Base模型,Large模型显然需要更大显存的机器(TPU)。
探索了很久,上面谷歌给出的这种运行方式,好像只有谷歌的Colab可以完美支持,其他的终端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问题。
以上。